En 内网 新内网

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王志珍院士走近北大学生

日期: 2011-11-25

      12月14日下午三点半,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展望事业,探讨人生”系列讲座第六讲 ——“王志珍院士走近北大学生”在新生物楼邓佑才报告厅开讲。数百名来自北大和外校的师生踊跃参加了讲座。主持人北大研究生吴业涛简要介绍了主讲人王志珍老师的科研和工作经历,其后由饶毅院长致欢迎辞,特别提到科学界中的女性问题。

      王志珍老师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她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于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志珍老师早期从事胰岛素和其受体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和重组等研究。近年来在国内开创了蛋白质折叠研究新的领域——折叠酶和分子伴侣,取得了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曾获第三世界科学院基础科学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二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二等奖和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等重要奖项,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7年当选“中国十大女杰”。

      在讲座中,王老师以平实的语言、自身的经历和各种专业的同学们探讨人生、畅谈理想。她认为事业和人生是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她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家庭,11岁时考入上海中学,在那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中学时代。她是新中国第一批红领巾,长在红旗下,从一懂事就接受共产主义教育的一代人,她所接受的是完全没有“我”字,个人利益绝对服从集体利益,狠斗“私字一闪念”的人生教育。没有“创新”的概念,“标新立异”是要被批判的。大学里没有选修课,生活的原则是一切服从分配,服从组织,“以阶级斗争为纲”。有个同班同学已经考上北大化学系,火车票都买好了,临走前一夜被通知取消了资格,据说是家庭出身不合格。现在的形势太好了,很多人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大学可以选修各种自己喜欢的课程,还可以出国深造。王老师在讲座中对在座同学在今天这样的、从来没有过的好形势、好条件下学习,多次表示强烈的羡慕,甚至“忌妒”。当前的好形势还表现在国外的一流人才正在逐渐回到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与时俱进的祖国,如饶毅教授、施一功教授,潘建伟教授,十分令人欣喜,很像五十年代初一批科技精英从西方国家回到光明的社会主义祖国,中国科技有今天是他们爱国奉献的结果,中国科技的明天将由新一批爱国奉献的精英们铸造。

      王志珍老师1959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生物物理系,64年毕业后一心想考研究生,但经系里谈话做工作,还是服从了组织安排,放弃了考研,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工作。65年在山西运城参加“四清”运动,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年;紧接着1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整整一年在首都钢铁厂转炉车间当工人,大学毕业后12年才开始“抓革命促生产”。王老师认为她还是非常运气的,因为赶上了伟大的改革开放时代。1979年初她被遴选为新中国第一批德国洪堡奖学金访问学者,在德国从事胰岛素结构与活性的研究。在中国又一个发生历史性变化的三十年里,中国的科学家们不敢浪费一分钟,要把失去的10年夺回来。

      王老师认为,好的学习习惯对一个人是十分重要的,只要有兴趣,就会对学习总是充满热情,自然就会努力,坚持下去就可以入门,入了门就会做得很好,做出成绩。上海中学贯彻的是典型的苏联式教育,一直学习俄语,直到大学三年级才有机会从abc开始学英文。王老师从小喜欢学说话,如各种方言。她也喜欢英语,从电视上吴青教授的英语节目中开始学习口语,为了听一个外国人的英文讲座,不惜骑车来回三个多小时。她对科研也同样充满着热情,有一天刮着六七级大风,大雨倾盆,她坚持顶风骑车一个多小时从家到实验室,浑身淋湿,立即投入实验,就为了不能浪费那好容易才登记到的仪器使用机会。王老师说,虽然今天已经不做 bench work,但精神上、时间安排上一直不敢偷懒,否则就会下滑。

      虽然一直接受无“我”的服从教育,她调侃地说也有过几次小小的“反抗精神”的表现。1958年大跃进,她由于是学校体操校队队员而被分配到上海师范学院训练体操,她不愿意在高考前的节骨眼上去做一名体操学生,但是必须服从,然而成了一级运动员。可是高中毕业时,组织上就让她这位一级运动员考体育学院,她表示自己要考理科一类,于是班上排演了一个节目在全校演出,由一名女生扮演王志珍,大家帮助王志珍应服从祖国需要报考体育学院。王志珍这一次可坚持了自己的意愿,最后不知什么原因她被同意报考一类大学。几十年后老同学聚会,猜测可能还是班主任作了“保护”。“文革”中,天天开会,写大字报,批斗“走资派”,科研工作完全停顿。“文革”后期,她再也不愿意天天坐着读报喝茶,就一个劲找支部书记,要求到一个只要有工作可做的地方去。由于“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邹承鲁先生没有资格要人,她最终被安排到胰岛素组,这实在是组织的厚爱了,因为胰岛素组是“文革”中科技界的一面旗子。用王志珍老师自己的话说,她基本上是一颗“螺丝钉”,但可能是一颗不太光滑的“螺丝钉”。

      改革开放后,从来喜欢生物化学的王志珍到了邹承鲁先生的实验室,进行胰岛素A、B链相互作用的研究,这是一个继人工合成胰岛素的成功提出来的蛋白质折叠问题,滞后了十几年才得以进行研究。为了学习七十年代完善的DNA重组技术,年已四十多岁的王老师又到美国去学分子生物学。1993年,她回到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展了蛋白质折叠,分子伴侣和折叠酶的研究,和邹承鲁先生共同提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既是酶又是分子伴侣”的假说。她和她的学生们一起为此假说提供了实验证据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在王志珍老师的科研历程中,对她影响最大的无疑是邹承鲁先生。谈起这位生物学界的泰斗级人物,王老师印象最深的是他那些可贵的品质。首先邹先生是个非常严谨的人,崇尚科学,发扬民主。他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不同意见。他曾请一位学生在全室大会上系统地指出并讨论过去已发表文章中的缺点和错误,真是大家风范!学生们得益匪浅。邹先生要我看他写的文章,如果我提不出意见,他会批评我不用心;如果我提出很多意见,他会非常高兴。说邹先生“霸”实在是不了解这位前辈做学位的真谛。邹先生也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好榜样,国内刚有计算机的时候他就开始使用,在六十岁以后还开展了好几个新课题。邹先生一生敢于讲真话,讲实话,这都是因为他爱国,爱国才无私,才能不考虑个人得失,爱国才关心国家的科学事业,才要讲,才敢讲,唯一的目的是为国家好,民族强。

      在演讲之后,讲座进入了由同学们提问、王志珍老师回答的互动环节。在座学生踊跃发言,并就学习生物学,科研以及人生感悟提出了一系列问题,和王老师进行了亲切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能够登上世界高科技金字塔上的女性的确寥若晨星。王老师说她仍然在刻苦攀登。谈到女性的事业问题,王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是女性自己的观点和信念,她成长在男女平等的氛围里,“男人能做的女人也能做”对那个时代的女性是常理。可是在当前,很多女孩看重自己的女性身份,从小受到过多的宠爱,养成对别人的依赖性,王老师对当前社会对女性宣传的片面甚至错位非常不满。一个热爱科学、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成就的女性需要自立、自强,具有独立处事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恒心。由于女性在社会中的双重角色,是家庭中的女儿、妻子、母亲、又是在工作中的角色,她一般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社会和家庭应给予有志向的女青年鼓励、支持和帮助。然而,事业和家庭没有根本的矛盾,完全可以处理好。我们周围那么多的做得出色的女教授、女科学家、女工程师、女干部、女艺术家、女医生、女企业高管……不都有正常的家庭吗!

      对于出国的问题,王志珍老师认为到科学更加发达的国家去学习交流对于做科研是十分必要的。如果能有机会开拓视野,看到全人类创造的所有文明,学习到别的民族治国做事的优点,取长补短,对一个科学家来说,绝对是好事。

      在关于事业和人生的探讨中,王志珍老师认为对人生必须有追求,兴趣是成功的重要因素,不要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当今社会上名利的诱惑太多,物质的诱惑太多,但我们还是要追求自己喜欢的事业,要有点精神,不要屈服 “时尚”。要真正的努力做实事,并且乐于奉献,要抓紧时间,通过刻意的锻炼自己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增加自己的价值,做好准备,争取机会。学生时代要打好基础,尽力多学各种知识,将来做研究才能善于联想,产生新想法,能运用多种技术方法,走出新路子。年龄越小越容易学习新知识,所以要珍惜青年时光的学习。

      最后在谈到平日的工作,她现在每天(包括节假日)八点半左右来到实验室,晚上九点半后回家。说“以实验室为家”似不为过。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对学生工作报告中的每个缺点错误都一一指出,每篇论文她都和学生一起撰写修改,告诉学生为什么如此改,来回十好几遍。她认为写论文是博士生的必要训练,也是她自己的提高过程。王老师的敬业和严谨的作风不禁令在场的同学们们肃然起敬。

      两个小时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王志珍老师结束了自己的演讲。 讲座结束后,意犹未尽的同学们还在讲台边和新生物楼展览厅和王老师进行热烈的讨论。

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2007-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