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内网 新内网

检测到您当前使用浏览器版本过于老旧,会导致无法正常浏览网站;请您使用电脑里的其他浏览器如:360、QQ、搜狗浏览器的极速模式浏览,或者使用谷歌、火狐等浏览器。

下载Firefox

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取得多项重要科研成果

日期: 2009-12-03

近年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植物发育及分子生物学、蓝细菌固氮分子机制、植物与病毒的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今年该实验室又连续在国际学术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刊物《植物细胞》(Plant Cell)和《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发表三篇论文。
瞿礼嘉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了一个Dof转录因子基因(HCA2/Dof5.6)在拟南芥束间形成层的形成和维管组织的发育过程中发挥了核心作用。HCA2主要在各个器官的维管组织中表达,特别是在花序茎的形成层、韧皮部和束间薄壁组织细胞中特异表达。他们利用嵌合抑制子沉默技术抑制HCA2所调控的下游基因的表达,发现花序茎中束间形成层的形成受到了明显的抑制,说明HCA2在调控束间形成层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进一步的分析表明,HCA2基因在拟南芥花序茎发育的早期即开始发挥作用,它可以促进拟南芥花序茎顶端的维管组织即发育早期的维管组织中束间薄壁组织细胞的平周分裂,进而在这些维管组织中促进束间形成层的形成。HCA2是在拟南芥中发现的第一个调控束间形成层形成的转录因子,这篇论文已经在线发表在《植物细胞》(Plant Cell)上。
郭红卫教授课题组首先发现乙烯能够促进植物由暗下向光下转变时变绿的过程,然后证明这一过程是由乙烯信号转导途径中重要的转录因子EIN3/EIL1蛋白来起作用的。他们的实验证明EIN3/EIL1蛋白能够直接结合在诱导叶绿素合成通路中的两个负责叶绿素前体向叶绿素转变的酶PORA和PORB基因的启动子作用元件上,诱导PORA和PORB基因的表达从而减少植物体内叶绿素前体的合成,最终能够挽救植物因过量叶绿素前体积累而导致的见光后光氧化(主要是活性氧分子)伤害。同时,EIN3/EIL1蛋白在避免植物光氧化和促进植物变绿的过程中与光信号通路中非常重要的转录因子PIF1起到协同作用。同时EIN3蛋白的积累也受光信号通路中关键组分COP1的正调节。这些发现揭示了乙烯信号通路中EIN3/EIL1蛋白的双重身份,既在乙烯通路中起着关键转录调控作用,也作为光形态建成调控中的一类重要的全新转录因子,调节着植物的早期生长发育。这篇论文已经在线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
RIG-I是近年来发现的抗病毒基因。该基因产物可以作为RNA病毒的胞内受体,激活抗病毒的信号通路,诱导β-干扰素的表达。顾军教授课题组的研究发现,病毒的双链RNA可以结合宿主细胞的gC1qR (补体蛋白C1q的受体)。这种结合引起gC1qR向线粒体的转位,转位的gC1qR与线粒体定位蛋白MAVS结合。MAVS是RIG-I下游的接头蛋白,传递RIG-I的抗病毒信号。gC1qR与MAVS的结合,阻断了RIG-I的信号通路,从而抑制β-干扰素的诱导表达,抑制了细胞的抗病毒作用。这一研究不仅完整揭示了gC1qR新的作用机制,同时也是第一次揭示了病毒利用宿主的内源蛋白拮抗或逃逸机体免疫的另一种策略,为今后的抗病毒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一研究结果发表在今年的《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2009, 106: 1530-1535)上。
近些年来,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成果累累,多点开花,除赵进东院士的课题组对蓝藻异型胞分化的研究连续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发表三篇论文,重点实验室主任朱玉贤教授的课题组以及副主任瞿礼嘉教授的课题组分别连续在《植物细胞》(Plant Cell)上发表三篇论文以外,还有许智宏教授、白书农教授、苏晓东教授、郭红卫教授、李毅教授、顾军教授、郑晓峰教授等另外六个课题组也分别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上发表了他们的重要科研成果,显示出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蛋白质工程及植物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人才济济以及欣欣向荣的良好发展势头。